展覽簡介
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展覽日期及地點:
典藏展
展覽室301、301-302走廊
2024/3/23(六)-2024/12/29(日)
展覽室302
第一階段修復展:2024/3/23(六)-2024/8/4(日)
第二階段文化近用展:2024/9/7(六)-2025/3/16(日)
策展人:黃詠純、陳達芬、戴妏珊、李文元、吳麗娟
展覽總論
文化部自2018年推動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進行美術、工藝、文學、音樂各類型藝術系統性的調查、蒐集、盤整,重建過去被輕忽的臺灣藝術史與檔案文獻,藉此並串連地方與民間的力量,共同維護保存國家重要藝術資產。同時透過多元觀點的展演、以重現歷史記憶、再現臺灣藝術家作品等策略方向,展開與當今生活的連結與對話,進而凝聚建構臺灣文化藝術知識體系,為未來的世代保存時代的記憶與文化資產。
國立臺灣美術館在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目標下,著重臺灣美術在地發展脈絡與歷史觀點爬梳,於2018年至2023年期間,透過精實的學術研究、出版、作品與圖書史料蒐藏、維修護、數位化應用,策劃逾百檔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呈現臺灣美術發展的時代軌跡與美學特色。期間完成約800餘件重要藝術作品的購藏,及時保存與臻補,更加完備18世紀以來的典藏脈絡。為完整建構此批重要典藏的知識體系,另規劃「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深入梳理明清迄日治時期(1640-1945)的臺灣書畫美學演化發展。此外,在2017年至2019年間文化部積極推動,促成來自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許鴻源博士670件創作年代跨越半世紀臺灣畫家作品的捐贈案。本館積極辦理編目整飭、維修護與專題展和活動推廣,獲得各方更多的肯定與回應,於此六年間相繼獲得黃土水、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等重要的捐贈案。本館持續與前輩、資深藝術家、家屬、收藏家等攜手維護藝術作品與文獻,使臺灣藝術在多方力量的推動下,得以保存維護與傳承,並建構出綿延深長的文化意義。
此次策劃「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奠基於上述美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多方呈現國美館多年來推動的重建藝術史工作,整理重點成果包含藝術品典藏、維修護、文化近用三大主軸分階段展出,展現國美館對藏品系統化的保存維護與修復觀點、經典作品和藝術文獻的展現與詮釋、藝術知識議題的研究和策劃、藝術家影音紀錄與研究出版、蘊涵文化平權的藝術近用與轉譯等綜合內容,呈現藝術發展如何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相互生成,以及我們如何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資產傳承到未來世代,認識與尊榮自身的歷史,進而形構未來的前瞻視野。
●典藏展區
臺灣美術典藏研究脈絡與文化傳承-展覽簡介
展覽日期:2024/3/23-2024/12/29
展覽地點:301展覽室、301至302走廊
策 展 人 :黃詠純
國美館於2018年至2023年間購藏許多臺灣早期珍貴繪畫作品,如明清時期書畫、日治時期臺灣前輩藝術家早期代表性創作及日籍畫家描繪臺灣風土的作品、及戰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等。這些作品的入藏,豐富了國美館的典藏脈絡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研究材料,更加完備地勾勒出臺灣美術史自明清、日治一直到戰後初期的發展輪廓。除了藝術作品的典藏,同時聚焦在各別藝術家的創作生命史、臺灣與亞洲近現代藝術家的互動關係和學術脈絡,透過一系列的藝術家研究、傳記和紀錄片,結合不同策劃主題的展覽,探討日治時期臺、府展之於臺灣藝術發展的影響、藝術家與民間人士的文化倡議及文化意識的萌生、戰後東西方文化衝擊下的美術新面貌的蘊生等。這些典藏珍品及藝術家創作生命史相應而生的系列學術研究、影音文獻的整理和展覽,是藝術家、美術館、研究學者與策展人員、藏品維護者對於臺灣美術史的建構與書寫,同時也是為未來世代所保留的文化傳承。
展覽規劃在301展覽室扼要呈現國美館六年間的「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中的重要入藏與其相應研究脈絡:「早期繪畫藏品的日臺藝術交流與影響」、「風土敘事的時代觀點」、「抽象藝術的前衛浪潮」與「推動臺灣主體意識的民間力量」共四個子題。展場中分別呈現作品、藝術文獻與影音紀錄檔案等豐富的藝術史料,交織各時代的藝術面貌;從藝術家、藝術研究者、民間贊助者等不同角色,全面探討推動臺灣藝術發展的多種關鍵力量。並在301-302展覽室中間連通道呈現國美館自 2012 年起延續文化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兩項出版計畫,至今共出版171本藝術家傳記與60多部紀錄片,建構臺灣跨越世代藝術家的創作歷史,透過口述、訪談影音、保存並拓展研究書寫藝術史的史料。
●修復展區
臺灣美術作品保存修護-展覽簡介
展 期:2024/3/23-2024/8/4
展覽地點:302展覽室
策 展 人 :陳達芬、戴妏珊、李文元
國美館推動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國家政策目標,為保存臺灣美術文化資產與歷史價值,在國家前瞻基礎設建計畫支持下,2018年起執行計畫內容至2023年止,累積800多件經典作品購置典藏,及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無償贈予文化部670件作品,與臺灣藝術家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及張萬傳家屬大批捐贈作品與相關文獻資料等,這些入藏的珍貴藝術作品,作品創作年代橫跨臺灣明清至日治時期到戰後1960-1970年代為主。
這些早期藏品橫跨年代至今久遠,在臺灣氣候與環境等因素影響下產生劣化狀況,本次透過前瞻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典藏維護整飭計畫的修護工作,恢復往日作品光彩。本展區特以國美館2018年起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內容之精選重要典藏品及各類媒材修護案例介紹,分為四大子題展區:「整飭與科學的視角」、「媒材與時代的挑戰」、「決策與倫理的對話」、「歷史與經典的再現」,精選各類媒材重要典藏品修護案例回顧,由作品入藏美術館流程的整飭維護,到作品修護過程中所發現的修護痕跡,延伸出藝術家創作材質種類不同與使用媒材的特殊性,其修護方式與如何選用適當的修護填補材料,影響畫作日後保存的重要性;並藉由將作品基底材置換適當材料的保存維護案例,與大型作品展示功能的需求,所做特殊展示裝裱的保存維護措施案例,體現國美館對藏品永續保存和展示功能的關注。藉由這些修護完成重要的經典作品,將作品修護過程呈現給社會大眾,使觀眾更了解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家與作品背後典藏維護的工作。
●文化近用展區
展期 2024/9/7-2025/3/16
展覽地點:302展覽室
策展人:吳麗娟
「臺灣美術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以藝術資源的易讀傳譯與共融近用為策劃方向, 以前瞻計畫購進、收藏的日治時期到九○年代藝術家重要的人物畫為主,並輔以經典的肖像典藏作品,規劃全人友善近用展示。在「以人為本」的展出作品選擇上, 希冀藉由人物畫單一類型的藝術作品聚焦敘事,一方面向臺灣美術史上留下重要人物畫作品的藝術家致敬,也提供普羅大眾一個可以更具象認識這些藝術家的機會; 另一方面,則透過這些藝術家畫筆下所關注的人物對象與議題,提示觀眾窺探臺灣美術史肖像發展的大致脈絡;再則也以「以人為本」的主題精神性,回應新博物館學「以人為本」的教育功能轉向、同時呼應並彰顯本館近十年來,致力於推動全人友善、落實平權近用之中心思想。
展覽規劃八個子題展示臺灣藝術家如何透過對人物的描繪,反映其對時代的回應、對人性的理解,以及對社會各種角色關係的深刻洞察。這八個子題分別為: 女力形象、親情憶像、原韻肖像、勞動群像、嬉遊想像、致敬像、自畫像與普羅心象。因為臺灣近代美術的發展深受日治時期日籍來臺的藝術家教師與官辦美展風格走向的影響,臺灣藝術家在人物畫的取材、繪畫技巧與造型表現,也與近代日本及西方美學的傳統相近,以描繪女性的畫作居多。本展以「女力形象」為子題,展現個別藝術家特色的創作語彙下所傳達的各種女性魅力形貌;復因在女性為題材的人物畫作品中,從母性出發描繪親情是一個相當顯著的主題類型,故「親情憶像」獨立為一子題。而當藝術家的目光,從近親家人的身上投射向外界時,慧眼獨具的焦點往往就關照在特殊族群上,本次以「原韻肖像」和「勞動群像」兩個子題畫作彰顯臺灣藝術家的人道關懷。
當創作脫離社會現實,藝術家的腦海,是肖像畫發展從寫實出走的第一個落腳生根處,「嬉遊想像」的題材寬廣、分歧且獨特,人物角色造型與場景畫面的呈現極其豐富多元。至於以肖像的描繪來傳達藝術家在創作修習路上心境感懷與自我探索觀照,則是本展「致敬像」與「自畫像」這兩個子題所欲呈現的臺灣藝術家在人物畫上的藝術性探討。「普羅心象」則超越特定人物肖像的琢磨,是藝術家在畫作精神性與觀念性上的抽象創作表現與鑽研創新,凸顯的是人心象的普遍共通性。
©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All Rights Reserved.